以下内容写于2019年3月初。
去年(2018)年底,微信发布了7.0。距离上一次大的版本更新(6.0)已经过去了4年。到了今天((2019年)1月30日)又更新了一个小版本号:7.0.3,从这几个更新来看,我有一点粗浅的思考。
这一次的更新最大的变化来自UI。在这个版本发布不久,媒体关于这个UI的解读铺天盖地,我对新UI的感受又丑到习惯只花了大约3天,过后连更新之前的UI是怎么样的也很难回想的起来,就如同多年前微信把送出消息和接收消息背景色交换了一样(当时送出消息底色为绿,对方为白)。
最让我感到难以接受的是更新后的启动页。iOS端较早更新,当我在公众号看到启动页时,我以为是一个玩笑话,直到安卓端也更新以后,我不得不相信这个事实:
我的审美一定没有问题,是张小龙和他的团队一时脑热,选择了这样一张70年代画风动图。
主界面大面积的白色、聊天窗口中输入框的风格改变,钱包页面变成了支付(UI色彩搭配活泼了些),都是四年多以来变化最大的一次。虽然这次安卓端的更新依然没有用上 Material Design(iOS端不是完全符合iOS的设计规范),至少看上去移植感和廉价感没有那么重了,换句话说是看上去比以往更加精致。
过去我写过几篇关于微信的文章,最深入的一篇是《微信的优与劣》,还有一篇《社交网络焦虑症》也略微提到了些。
以上内容写于2019年3月初。
2020年4月更新:
这篇文章已经在草稿箱里呆了一年多。我越用微信,越觉得自己是张小龙口中的“每天有一亿人教我做微信”的一亿分之一。
在《微信的优与劣》里,我更多的是夸赞微信这个超级app,他在国内的地位无人能敌,大多数人都享受到微信带来的便利。然而若用即时通讯工具的标准去要求他,实际上微信是不及格的。那篇文章里提到的微信的9个劣,至今只解决了一个(顶部烧屏),且是无关痛痒的。其他几点不说代表性有多好,至少在身边做不完整的调查,那些问题都深刻影响微信的正常使用。
大V中 Fenng 是微信的忠实拥趸,我并不同意他的所有看法。例如他认为,微信认为一个功能还没在下一个版本里解决,那么这个功能就不是大部分用户所迫切需要的。我不知道微信团队有没有做过真正的用户调查(我强烈怀疑没有),那些所谓的不迫切的功能在社交媒体里的呼声非常非常高。
黑暗模式
拿最近的黑暗模式举例。iOS在上一个版本里已经加入了这个功能,来得晚了些,但好用是真的好用。在任何一个场景、任何一个条件下,iOS的黑暗模式都没有任何割裂感和不适感,仿佛这个系统生来就该有这个模式,甚至有些地方比更早发布黑暗模式的Android更好。而微信在iOS新的app规范发布后才姗姗来迟,期间在一个小版本里让安卓用户充当小白鼠。我第一时间更新,然后用户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降到冰点。
我们知道,在微信聊天窗口里,我方发送消息是绿底黑字,对方发来消息是白底黑字(如之前所提,微信早期两者相反),黑暗模式中依然遵循这个设定,我方发送消息的绿底黑字在黑色背景里的观感特别差,不如对方发来消息的黑底白(灰)字:
如果窗口内容是我发送了大量消息,那么我无法持续阅读超过30秒。
除此之外,黑暗模式还带来另外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即公众号文章阅读体验。众所周知,公众号有千样好,也改变不了公众号是一个极其封闭、遵循自己设定的撰文和排版标准、极难检索文章库的平台。我个人是重度公众号使用者,主要是阅读方面。没有什么比在一个通讯工具里阅读更加方便了,也没有什么比在一个即时通讯工具里阅读更加朋克。既然没有更好(方便)的发布平台,那我只能接受这个平台带来的种种不便。其他按下不表,先说回黑暗模式。
众所周知,微信公众平台人才辈出,在大平台封闭和不便利的条件下,许多作者和团队硬是能做出各种花里胡哨的文章效果,像点击更新图片、滑动浏览更多诸如此类,苹果也未能免俗。在统一标准下,这不失为一个有趣的选项。但黑暗模式到来之后,许多问题出现了。
有些文章在黑暗模式下几乎无法阅读。以 差评 为例,差评的每一篇推送头部都有一个大大的黑色差评二字,在使用黑暗模式后,这个logo变得十分不显眼,剩下一个大黑块。更影响体验的是自定义字体颜色的文章,使用接近黑色或其他暗色系的字体颜色直接导致文章失去可读性。这证明微信在开发黑暗模式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所有情况。另外还有首页下拉小程序列表,在黑暗模式下更是不伦不类。
聊天记录
聊天记录备份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已经是微信的历史遗留问题。我们大多数人使用微信已经至少五年,其中定有不少重要聊天记录需要储存。微信官方的备份功能相当鸡肋却不得不用。微信官方的备份以加密数据库的形式存储,正常情况下无法使用第三方软件打开,只能把记录恢复到微信app本身。这使得这个备份可用性几乎为零,不像我在之前文章中提到那样方便检索。
当然在root后的Android中可以用计算机基础知识方便地把聊天记录导出和阅读。
微信也没有云端备份功能。我已经习惯这个大缺点,定时备份重要记录到电脑里已经成为常规操作,有些需要重复使用的记录则通过多选收藏的方式,更常用的记录会多选转发给自己。我创建了一个只有我自己的群聊并置顶,变相实现稍后阅读和文件多端转发(手机-PC-iPad)。
QQ中有一个功能,在聊天列表首页选中某一聊天左滑删除,不会删除本身的聊天记录。这个逻辑在微信里则不成立。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一时不需要但又不能删除的聊天记录将堆满整个首页。我们都知道微信聊天记录占用的空间非常大,日积月累下,手机有三分之一的空间被微信占去。微信自带的空间清理功能更是难用,常常用手机自带或第三方的清理工具发现大量微信的冗余垃圾。
张小龙提到过,微信的本质是邮件服务,这挺可信,毕竟张小龙是做foxmail出身的。微信比邮件更方便和即时触达,却失去了邮件的高效检索性。在搜索方面,telegram可比微信好用太多了。实际上除了微信公众平台,微信没有任何一点比得上telegram。
耗电量
随着聊天记录越来越多、垃圾文件越来越饱满,微信已经常驻 一加7 pro 耗电量头名。为此我重置过手机、重装微信,退了一些群、删除大量聊天记录,耗电量得到些许好转。这是耗电原因其一。
其二是推送。安卓端的微信没有接入任何一家通用Push服务(GCM或国内任何一家),而是使用自家的祖传方式,在安卓后台常驻进程,为了即时收到信息就会增加功耗,禁止后台常驻进程则导致无法正常接收信息。作为一个即时通讯工具,不觉得这样的操作和迷幻吗?
小程序
前面提到小程序。不得不说小程序在一些方面大大提高便利性,比如我常用的小程序有肯德基、麦当劳、喜茶和顺丰,疫情之前还有查地铁。小毛病也有,例如时不时的白屏和闪退,一些操作逻辑上的不适应,比如在安卓端下拉,有一定概率不能点进任意一个小程序。总体来说方便大于不便,从小程序发布至今我都是支持的一方。
信息的保存和分享
话说回来,小程序也处于微信封闭圈子里的一环。本质上就限制了信息的流通和分享。在微信和其他app之前分享也极其不便。发送图片和视频会压缩,有大小、长度和保留时间的限制,基本上只能实现短时、小容量的分享。所以在部分需要分享严肃文件的场合我会使用QQ或自建云盘解决问题。
文件过期也是个很让人恶心的问题。图片、视频、文件,一切时间皆有限,当然我可以诡辩一下,重要的信息早就保存了,不重要的信息过期了也无所谓。这是不能适用所有情况的。因为这点,我养成了一个习惯:任何文件、图片、视频,收到后立刻查看原图或打开,重要的另存,本地留下副本。
在不同app之间,微信的劣势被无限放大。我们都试过在微信分享淘宝链接,这里不必赘述。分享虎扑帖子、分享腾讯系以外的音乐、分享网页链接,微信都像个未成品,在用户体验方面全面不及格。telegram或其他app在分享网页链接时通常使用内置浏览器内核,例如chrome或safari,浏览体验就比微信使用的 QQ浏览器X5内核 好几档。
其他新增小功能
过去一年多里微信增加了不少小功能,比如看一看、时刻视频、消息强提醒、公众号付费阅读、公众号文章专辑和最近大火的视频号等等。回味一下,有哪些功能是真的被用户一直使用下去,又有哪些昙花一现?
强提醒功能 雷声大雨点小,不知使用该功能的用户多不多,我若不是查看笔记,早已忘了存在过这个功能。
看一看 更像是公众号阅读的延申,对于我这类重度阅读用户来说是个不错的小功能,把公众号阅读社区化。朋友在看 会比 精选 更好用些,后者像是公众号版今日头条。
时刻视频 有一点意思,常用这个功能的用户会一直使用下去,它类似Instagram中的快拍,属于一级功能,微信里的优先级没有那么高,对于只想发一点小视频又不想占用朋友圈空间的用户是及好用的一个功能。我的朋友圈里的典型用户是晒娃型和心情发泄型。
公众号付费阅读 是自媒体们(精确描述应是有影响力的大V)盼望已久的功能。我一共使用过两次,一次给了三表龙门阵,一次是stormzhang。他们都对微信付费阅读做了长篇非常细致的深入分析,如今四个月过去,似乎还没有真正掀起一些水花。当然这可能与我关注的公众号作者有很大关系。
视频号 被不少自媒体和创作者视为下一个红海,我不太认同该观点。相对封闭的圈子和不够明确的视频推荐机制使得视频号暂时不能作为主战场,更何况纵向同平台有公众号珠玉在前,横向一看短视频有抖音快手,长视频有b站,甚至直播平台都一片混战,目前看来视频号只占据一个用户基数和闭环生态优势。一个观点,不一定对,也许视频号就是下一个公众号呢。
不影响功能使用但用户体验不佳的点
在聊天窗口或公众号文章页面,长按图片选择 转发 后,会有短暂的两秒微信无法操作,从底部弹出黑底白字的“已发送”三个字。此时在系统级别做返回操作是可以马上取消这个提示的,但灵敏度颇低,有一定概率误操作;
而同样逻辑的操作,长按一张图片或一条消息选择 收藏,在底部弹出黑底白字的“已收藏”,此时微信的操作则不受任何影响。不知道微信在做这个长按逻辑时是否没考虑同一个菜单的逻辑一致性。这个问题没有在iOS上复现过,不知是否仅存在安卓端。
在有些情况下,转发图片或文字则是一个白底黑字的小通知浮窗,不影响任何操作。具体操作没有复现,这是一个更加符合常理的逻辑,不知为何没有适配到所有转发操作中。
打开订阅号列表,选择一个不想关注的公众号,点击进去,再点击右上角的三个点,点击不再关注。此时正常的逻辑应该返回订阅号列表,然后微信跳转到首页。这个操作在批量取消关注订阅号时十分麻烦,后来发现在订阅号列表长按公众号选择不再关注,则不会跳转回首页。一个十分不“优雅”的解决方案,想必是违背微信的产品哲学的。(笑
订阅号消息改版后,无法再通过长按文章直接转发,需要点进具体文章后再点击右上角三个点选择转发。此处也许是出于点击率考量,但对于文章分享显然是十分不便的。
公众号文章的浮窗功能也如同鸡肋。每次重新点开文章都重新载入文章,失去浮窗的意义。我个人认为最完美的解决方案,仍然是安卓老版本上的multiview,后台多窗口,区分聊天和文章阅读。
朋友圈至今没有解决新加用户的分组问题。这个大家都能体会到。
剩下那些没有提到的,都在《微信的优与劣》的9个劣里。
我使用微信有原因有二:身边几乎所有人都在用,是日常社交的基本工具,是中国人的基础设施;微信公众平台的粘性。除此之外,我不知道作为一个即时通讯工具存在如此多的弊端,能用微信团队的产品哲学搪塞过去,为何是那么多人都能理解的事情。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每一个字,都像在打过去的自己的脸。
能改用户名了!
对啊,身边好多朋友都改了。但我一开始注册的用户名就挺好哈哈哈
微信现在确实是太膨胀了。
使用一个月数据就有几个G了。
我等到今年下半年,没有统一推送,就打算换了/
这个换,指的是换系统还是把微信换了/滑稽
我来说说手机吧,以前我是很喜欢手机这个机器的,因为那时候人与人的联系没有现在这么多元化,有一个能与远方的人联系,从小就梦寐以求的。那手机这个工具就担任了连接两个人的桥梁,当时手机还很纯粹,而且一台手机也难以得到,所以要是有一台手机,那将是以用它个长长久久的心态来用的 ,很是珍惜,轻拿轻放,收好藏好。回到现代,现在手机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难以得到且纯粹的机器,在经过这几年的习惯和麻木之后,我已经不再去在乎那些烧屏呀色彩不准呀,屏幕太小呀之类的。可能是因为那些我都有PC来代替。现在的手机各式各样,但外观无疑就是屏幕而已,没什么新意,缺少我想要的设计,这也是一个原因吧。
手机本质上是一个通讯工具,毕竟学名叫手持移动电话机,这么想其实许多功能都是多余的。
这个心态好啊,不像我把手机当作数码设备,会去研究技术、趋势、历史和文化,看多了也烦。
iPhone SE 2020发布之后,一下子俘获多少人的心。想必那是一台非常适合你的手机,哈哈哈哈
拥有庞大的用户量后,微信想咋玩就咋玩——别玩死了就行了。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不好说会再进一步还是会把自己玩死。
论系统生态,还是水果机好。安卓各个厂家自己改,改的各式各样了!
对的,用了安卓这么多年,竟然有一点欲望想用用苹果机。
说微信是什么都行,除了即时通信工具。
这话很有道理,不用即时通讯工具的标准去要求微信,微信倒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