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焦虑症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来,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进入了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圈子。从我的塞班手机开始,Twitter(彼时还未被封)、饭否(已死)、微博开始占据我的app列表。2009年5月加入twitter和facebook,2010年注册了微博,饭否死过很多次,注册时间已不可考,2012年9月6日发布了第一条instagram照片。那会儿正值高考前夕,我每天回到家都会抱着手机刷twitter和微博好几个小时。微博记录了我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twitter满是中二时期的我对政府的吐槽。facebook跟风注册,难用无比,账号暂时弃置。后来因做电商的缘由继续使用fb,我发现我错了,fb比我当时想的还要更难用些。旺季之后官方一把大刀把我的账号给封禁了,没有给出任何理由,申诉了三遍没有任何回应,对我的工作产生极大的影响。

跑题了,回到社交网络上来。2012年微信的大爆发,至少在我身边,100%都用上了微信,以至于我有段时间甚至忘了没有微信之前我们是如何社交的。每天发几条朋友圈,刷几次朋友圈成了保留节目。抖音和快手且不说,身边玩的人少,就说体量最大的微信和微博。QQ是我们这一代人一起成长的社交工具,打开QQ一看(现在已经长期用TIM了),原来我的Q龄已经16年了。打开群列表,从小学到大学,一个都没有丢失,虽然已经没有聊天记录,里面的人头像也几乎全灰,但这也证明了那个圈子曾经存在过。真实身份以外的群,十数个兴趣群依然活跃,每天都有几百个人在聊天,也可以随时插进任何一个话题里。


相比之下,微信的微信群创建不费一点门槛,甚至不用通过请求,对我来说过多的群都是打扰,只有两个群是没有开启群聊免打扰的。微信遵循极简主义,软件常驻在任何一部智能手机里,用户没有了在线/隐身/勿扰/离线的状态,所有人问所有人,打开软件便是你所有的聊天小窗,下方第三个图标永远有一个小红点。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从20岁到40岁,每隔一分钟就会掏出手机,打开微信,然后点开某个聊天窗口,返回,点开下方那个小红点,刷刷刷。我曾经也是这样的人,有天我装了一个app,叫做不做手机控,记录你每天使用app的时间和频率。记录了几天后,我任意打开了一天,惊讶地发现,一天之内我花在微信上的时间累计100分钟左右,与虎扑不相上下,次数高达200次。花在这两个app上的时间,已经足够我读几章书了,或者上一节编程课。去年我刻意减少了发朋友圈的次数,一年下来的朋友圈数量不到60条,今年要把刷微信的时间压缩得更少。碎片时间就是这么花掉的,累计起来就是个非常大的数字了。

微信已经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交用微信,支付也用微信,甚至还有各类生活服务,比如/社保/医保卡、生活缴费、吃喝玩乐。腾讯干脆在微信里内置了一个京东。财务危机问题出现后,我会慢慢脱离信用卡,顺便把支付任务全部转移到支付宝上,除了不得不使用微信支付的场景,这样一来方便统计日常支出,也能区分开社交和消费。支付宝前年一头扎进社交里,想把一个支付工具硬生生做成社交工具,宣告失败后回到了自己的老本行上,倒是做得比微信更好。支付宝也有一系列的生活服务,对比之下,我其实更愿意在支付宝上面消费,毕竟支付宝就是专业的支付工具。

微信在2017年初发布了小程序,业界许多大家纷纷看好,世界震荡。然而事实证明没有引起什么波澜,高开低走的小程序慢慢消失在公众视野里。老实说有些小程序非常实用,我的星标列表里就有:小D词典,车来了精准实时公交,查地铁 三个使用率最高的小程序。2017年底,微信冷不丁地发布了小游戏,一下子小游戏 跳一跳 铺天盖地,俨然回到了当年打飞机和过年红包时代。微信总是能在特殊的时刻叫醒人们,提醒人们早已离不开微信,只要是一个现代人,智能手机——或者对国人来说,微信——已经成为了人的新器官。不知道还有没有记得,张小龙对好产品的看法(微信的价值观)是“用完即走”


我已脱离微博许久,整个2017年都没有使用微博。高中和大学是重度使用微博的时期,那时候是微博做得最好的时候,吸收了twitter和facebook的优点,摒弃了一些无用的功能。那时候我每天都要发好几条微博,当时的微博还是按照时间倒序,不停地往下刷就能刷到上一次你看到的最后一条微博。完成了这样一个仪式以后便能安然入睡。还是在那几年,微博还叫新浪微博,logo下写着一行小字:测试版,避开了饭否的下场。因为一些事情,政府加强了对国内社交网络的监管,我偶尔会在法律的边缘试探。除此之外,我在微博留下了我的整个青春期,偶尔翻看心里会泛起涟漪。

后来不知是哪一年,也许是2011年,也许是2013年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微博进行了一次大改版,丑得我眼睛都快瞎了。那会儿还能接受,硬着头皮用吧,再后来timeline里加入各种广告,timeline默认变成了所谓的智能排序,评论/私信/赞的系统一团糟,手机端上关不掉的锁屏推送,彻底把我惹怒了,一气之下卸载了微博,再也没有安装回来。后来我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听着微博用力作着独一无二的死,买热搜成为了潜规则,愈来愈烈的营销风气,营销号抱团,跟风做起问答类服务,一个问题2000元,听一个答案5元,从头到尾透露着浓郁的铜臭味。twitter说不上多好,但是有着干净的app端和网页端界面,不去找不会主动骚扰你的广告,没人能买的热点,自由的言论环境(仍有监管),都是我喜欢的点。身边的朋友使用微博是大部分,但我却没因此离开社会热点的讨论。根据媒体蜈蚣理论,最后一环永远都是微信,所以我即使不去主动追踪,这些热点都会传到我的设备里。这下倒挺好的,微信先帮助我筛选了一遍热点,感兴趣我便看,不感兴趣就走开,主动权把握在我手里。

我是一个患有社交网络焦虑症的人,像许多人一样不点开微信的小红点就浑身难受,但至少我已经走出了第一步,脱离了微博的巨网。现在仍驻扎在我手机里的社交工具还有:微信、QQ、twitter、instagram,虎扑如果也算社交工具的话,也算进去。前两者是我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法脱离开,只能在使用时长上尽量减少;twitter和instagram是我与互联网(有别于局域网)连接的途径;虎扑是我的兴趣点,但是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其中的闲聊板块步行街里。直面我所遇到的问题,我不能早睡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些app。用得好能给生活带来乐趣,用得不好能把我的生命消耗殆尽。

作者: 陈仓颉

以有涯随无涯

《社交网络焦虑症》有42个想法

  1. 我也不用微博和公众号了,审核机制越来越奇葩,搞不准哪里会犯禁,常常会是:这也不让说,那也不让说~~~如果换个平台,好像又啥事都没有。然而,微博与鹅厂是处于寡头垄断地位的,压制着其它网站的流量。很两难的状态。
    我现在也在努力摆脱对微博、鹅厂平台的“依赖性”。正如你的这篇文章中所说的,之前用的比较频繁,常常会不自觉的掏出手机来刷一刷。毫无疑问,这种习惯浪费了许多时间,也给自己带来“流量焦虑症”。实际上,即便在这些“别人的”平台上做了很多,也难以避免忽然有一天什么都没有,并且是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的理由。
    因此,还是要尽可能做一些改变,静下心来在自己网站上写一点东西,而不是被社交、流量之类的所绑架。

    1. 今天看到微博一篇文章,讲了微博这个平台的特性和价值,虽说现在已经被新浪垄断,也恰恰因为垄断,使得信息有集中发布的可能,也#让无力者可见#。从这个角度出发,微博的意义是正向的,也是大的。当然也不能忽略掉坏的那一部分。
      自从这篇文章发布以来,我真的做到离开这些平台的绑架,不再焦虑,时间多出了非常多。微博等平台成为了我的一个“工具”,是我获取信息和阅读他人讨论的工具,回到这些平台本身应有的价值。
      多读多想多写,这是能持续一生的信条。

  2. 对我来说,社交网络最大的问题是暴露自己隐私。
    这也是我在五年前关闭博客的原因,所以现在重启博客后,我尽量避免在上面提及太多私人的事情。
    微博、facebook、微信……还是留下了很多足迹,这些私人信息虽然都是些鸡毛蒜皮小事,但我不希望有朝一日被人人肉到一丝不挂。

    1. 从理论上来说,非常有限的数据就能挖掘出一个人的大部分信息了。曾经我做过类似的事情,用社工把一位刚认识的朋友人肉了一番,吓得她不敢靠近我了。

  3. 仔细想了下虽然我有很多社交帐号,但常用的也只有微信和微博了,INS主要作为晒图的存在。而且微博对我来说更多的是获取八卦而不是发布内容的存在。
    社交还是需要的,所以才有这些社交网络。只要不过度依赖,我觉得好像也没太大问题。

    1. 不过度依赖就没问题,我的问题就是出现了过度依赖……至于获取八卦,我通过微信群,基本上也能获得大部分八卦了。

  4. 微博我早已经放弃,我现在主要浪费在手机上都是通过浏览器刷网站,微信和QQ,如果没有消息,基本不开。

    不过更多的时候,我感觉我都在用电脑瞎折腾。

    1. PC时代过来的人,还保留着使用PC的习惯。我现在见到有的同事或朋友,家里没有电脑和电视,竟然一部手机就能完成生活起居娱乐,我特别惊讶。

  5. 从来没有正常使用过微博,现在qq主要使用qq,生活主要使用微信,两者界限基本很清楚。花在这两个上面的时间不是很多。我刷博客rss的时间也不少。

    1. 难得可以在微信中区分工作和生活的,我因为这点头疼了好久。刷博客感觉比刷微信和微博好多了,起码刷完了留了点东西在脑海里。

  6. 对於社交媒体,我早已放弃,可能我没有多姿多采的生活,感觉贴文就是在讨好别人或是炫耀。
    PS:我是用Facebook的。

  7. 微信我是用的比较少,QQ倒是一直处于在线状态。
    微信群让我很烦恼,开了免打扰也没什么用,QQ最起码可以屏蔽。我需要安静。

  8. 微博嫌弃有广告,从来不用,所有即时通讯工具除了工作需要,好像也很少使用。我好像与世隔绝了……

  9. 不喜欢微信,要不是身边用的人太多,尤其工作上,讲真……我不用微信也没问题。所以这么一说,感觉上是自己被微信绑架了一样。
    自己不发朋友圈,也几乎屏蔽了其他人的朋友圈,只留几个好友。

    不管是QQ还是微信,只能说……马化腾几个产品的用户粘度是很可怕的。

    1. 真的是因为身边的人都在用微信所以才用微信,用着微信还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说到产品就不得不佩服马化腾和他的腾讯了,最近在读《腾讯传》,腾讯能走到今天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10. 微信本来是很好的生活交流软件,更家人,亲戚等交流很好,很方便。
    但我因为工作原因,微信好友达1900人,而且95%是工作相关的,所以我的微信现在完全是一个工作工具。所以对微信的好感也就降低了,反而像逃离微信但又不能。
    对于微博反而更喜欢,虽然没有多少人,但说话更自由,更生活些。

    1. 微信人数超过500的,100%是做电子商务的吧,哈哈哈哈哈!真的希望国内能普及诸如Whatsapp或Telegram类的社交工具,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微博本质上是很好的工具,但因为其过于商业化,已经失去了原本的纯粹。

  11. 微博我从始至终都没用过,至少没有真正的用过。而且账号可能已经一年多两三年没登录了吧……
    还是博客比较好。写完整的,长的,有逻辑结构的文章,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想什么,比碎片化的消息有意义多了。

    1. 社交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表达自己和沟通他人的平台,这个平台增加了人和人之间交流的渠道,但是与人和人之间最基本的沟通方式相比,它们并不具有替代性,只是一个新的渠道而已。对于境内的社交平台,养肥了用户就开始宰,故意给你设置不好的使用体验,因为他们也知道你不会离开。对于微信,它是想方设法让你用不完,让你用微信解决一切问题。越是这样,我越是对它警惕。如果在一个无法使用微信的时候,比如智能手机没电了(常见问题),或者网络不良(如联通电信在乡下的可怜巴巴的信号),或者工作中只能接打电话的情境下,需要使用一个功能时,对于那些已经被微信绑架的人来说,“只能使用微信解决”就成了他们的思维惯性,这时候,就是整个社会或者整个时代的悲哀了。想起今天在市图书馆陈列架上的《格言》杂志看到一段话,说:“自从使用了移动智能电话,我的智能、移动和电话越来越少。”

      1. 最后这句话说的真好。我已经意识到自己可能被绑架,庆幸还能警惕。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离开这些大基数的平台又如何能跟身边的人正常沟通呢?

        1. 其实不需要离开。给自己一些自由,该打电话就打电话,时间允许时再用这些平台。没必要为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以及来的消息是重要还是无用而焦虑,更不用随时等待这些通过网络软件的消息。最基本的工具也是效率最高的,岂能扔掉?

        2. 我觉得,打电话来的最快。有话会一气说完,微信那种有一句没一句的熬人,效率反而低很多。短信可以永久保存,不像微信那种可能丢失聊天记录。当然我最喜欢打电话,哈哈哈

          1. 我也喜欢打电话,有急事的时候一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微信最烦的是那种第一句话“在吗”这种,干脆直接就不回复了。

      2.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整天都抱着手机,因为手机是撩妹的一大渠道工具,从3G网、手机泡泡吧开始…
        直到婚后,一、怕媳妇抓包;二、聊天应用里存活着都已然是人妻。
        后来,扎入人生拼搏旅程,各种忙碌让我无暇去点开查看手机应用上的红点,更大部分是早上上洗手间的时候,刷一遍昨天没看的内容和新的朋友圈。

        1. 对我来说这样就是一种非常和谐的社交观。有段时间我也非常忙碌,忙到没有时间去刷微信和朋友圈,一天下来发现其实错过朋友圈倒也没什么,只不过都是些别人的生活而已,重要的人一定会在生活中接触到。

回复 xy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