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

剃刀锋利,越之不易;
智者有云,得渡人稀。
《刀锋》扉页,出自《迦陀奥义书》

2022-10-12 读完。几年之前读过毛姆的 《月亮与六便士》,爱不释手,回味无穷,一直以来都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今年读完他的另一部长篇《刀锋》,读起来后劲比《月亮与六便士》更大,大上许多倍。这其中有写作时间的原因,《月亮与六便士》出版于1919年,一战刚刚结束不久,世界处于短暂相对和平的时期,毛姆时年45岁,正值巅峰;《刀锋》出版于1944年,毛姆已经进入古稀之年,二战打得惨烈,然而书中几乎没有提到任何关于战争与和平之事。

我想正是因为处在那个年纪,毛姆才能用辛辣的笔锋、如臻化境的写作技巧完成这部长篇小说。如毛姆自己所言,“写《刀锋》带给我极大的乐趣。在这本书里我终于可以一吐为快。” 我作为读者读得酣畅淋漓,读完恍如隔世,意犹未尽。

翻译问题

2022-10-14 补充:书中的翻译似乎有点问题。我读的译本是 王纪卿 于2016年翻译的版本,初读就发现翻译效果不好,后来看到各书评发现这译本确实不如 周煦良 版本或 王晋华 版本。如读者有要读的尽量选择后两者的译本。在王纪卿的版本里,主人公 Larry Darrell 被翻译为 莱雷,其他译本(以及一般情况下这个人名的翻译)均翻译为 拉里;女主角 Isabel 在王纪卿的版本里为伊莎贝尔,在周熙良的版本里为伊莎贝拉。扉页的那句 “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渡人稀。” 在周煦良的版本里翻译为 “一把刀的锋刃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另外还有一版翻译为:“越过刀之锋刃实属不易,因而智者常说救赎之道艰辛。” 这一句话,按照英文原文 “The sharp edge of a razor is difficult to pass over; thus the wise say the path to Salvation is hard.” 这句话可以翻译为 “寻找真理/真知的道路是非常困难的,如同越过锋利的刀锋,因此智者说,得道/悟道之路是艰难的。” Salvation = a way of being saved from danger, lose or harm. 得救;救赎;出路 via 剑桥词典

故事内核

故事的内核同《月亮与六便士》无异,同样是追问人生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该往何处去。毛姆的这两部小说都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甚至在《刀锋》的结尾中说,“(我)自己一定会让读者悬在半空之中,而我又无法避免这种情况。” 然后笔锋一转,“我竟然恍然大悟:虽然并非有意为之,但我写的这部小说,的确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成功史。” 我读到结尾处我也感到意外,从读者的角度看,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莱雷(拉里),艾略特,伊莎贝尔,格雷,苏珊,索菲 没有一人在满意中度过一生(或者结束这个故事),但是在毛姆看来,他们每个人都得偿所愿,这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却又是在某种程度上完美了。

我过去很喜欢琢磨《月亮与六便士》中的 思特里克兰德 这个角色,他拥有一个世俗的普通人眼中所有的缺点,不论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讨人厌,做的事情违背所有公序良俗。但是故事中的“我”却对此无法控制的好奇和欣赏,尽管表面上对其表现出的全是厌恶。在《刀锋》中,这个对应的角色变成了 拉里,但这个角色全无思特里克兰德的缺陷,甚至有一些“完美”,是一个年轻强壮的飞行员,一个对所有人都温柔的、对一切事物保持好奇的美丽的人。我在这个角色的身上看到了神性,以至于有点不真实。

我不了解毛姆对拉里这个角色是基于现实中存在的人而创作,还是小说创作角度对对完美形象的构建(在故事的开篇,毛姆特地强调了对剧中角色没有任何虚构[尽管在故事中某些场景的对话有虚构的情况,但是无伤大雅],所有的故事都是亲见亲闻,故事中的角色也大大方方地称呼“我”为毛姆先生),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时不时跳出故事,对这个角色产生怀疑。后来我又想,对于这样的一个作家,这种说法或许只是一种幽默,角色真实与否对故事的影响不大,或者干脆完全当作一部纯虚构小说阅读也同样舒适。

不同于阅读《月亮与六便士》,我在阅读《刀锋》的过程中没有做任何书摘或笔记,刻意让自己阅读时完全沉浸在故事中。事实证明这个故事比《月亮与六便士》更有沉浸感,因为相比于《月亮与六便士》,《刀锋》更像是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没有《月亮与六便士》中基于一个历史人物的改编那样有距离感。同时因为故事中的“我”就是毛姆本人,这本小说更像是作家在向你娓娓道来。故事的主线是主人公拉里寻求人生的终极答案,最终在印度教的浸染下悟道的故事。另外还有其他人物的故事支线,大多数是与拉里相关的角色,毛姆花了大量篇幅来描述,通常在描述其他角色时,拉里就会长时间消失(不仅仅是故事情节中消失了,关于拉里的描写也消失了),尔后重新意想不到的出现。但是拉里的消失并不会影响故事的主题。其他角色都是为剧情服务的,最终每一个角色都有各自的“完美结局”。阅读本书时,最沉浸的部分就是描述拉里的部分。仿佛是我在和拉里对话,而不是毛姆。

后记

我没法复述书籍的内容,我想书籍和人之间是要看对不对气场的。有时候一本书很多人看,所有人都推荐,但你不一定会喜欢,有些书别人觉得平平无奇甚至毫无兴趣,又让你爱不释手。毛姆的文字就是我喜欢的那一种。

作者: 陈仓颉

以有涯随无涯

《刀锋》有17个想法

  1. 看完了。给我一种熟悉的感觉,一种经历了时间洗礼、岁月流逝之后怅然若失的感觉,之前看完《白鹿原》也是如此。

    从拉里和伊莎贝尔的青年时期讲起,再到伊莎贝尔和格雷结婚、拉里出走、艾略特老去逝去、伊莎贝尔和拉里再相遇,青年到中年,每个人的形象都更加丰富饱满。一个追求自由的理想主义者,一个追求物质的现实主义者,一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热衷社交,死了还给兄弟留片子的(暂且称之为)贵族……

    林步升翻译的是真好,读起来像是读诗一样美好。

    1. 一想到我读的是王纪卿翻译版本就相当后悔。今年读读林步升版洗洗眼睛。
      在我的理解里,毛姆给每个人物都安排了不完美但是又符合他们各自所追求的结局,非常现实,也很理想。

  2. 外国文学里真的是看翻译水平了,遇到翻译好的,看的感觉贼精彩。

    毛姆的书我没啥印象,外国文学史的时候没去读过,有点遗憾。= =、

  3. 外国文学作品太考验翻译了。今年夏天我也读了《月亮与六便士》,商务印书馆/刘永权,非常生涩,很痛苦。
    而且我绝对不是找个另外版本再读一次的人。

    1. 那太遗憾了,以后你不会再读起,这么好的一本小说,你看的译本是比较糟糕的一个译本……
      如果有兴趣读《刀锋》的话,记得要找周熙良或者王晋华译本。

回复 大致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