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开始写文字起,就会遵循某一种特定的规则。这个规则时有变化,最开始的版本和现今版本已经不尽相同。
不算读书时期学校安排的作业,只算出于兴趣而写的文字里,我的工具是一只笔和一个小本子。我总会空出本子的第一页(两面),从第二页的第二行开始写起。没有特殊动机,仅仅是觉得这么开始写更加有仪式感。除此之外,我的字还会越写越小,起初的文字还能占满一行高度,写到一页的后半段,方块字只剩下一行的不到一半高。这是一个坏习惯,好在后面改掉了。在小学和初中时期,我写了两本(未完结的)小说,一本游戏制作日志和一本小品排练剧本集,以及杂七杂八的改编歌词和碎碎念等等。
到了高中,我开始不再遵循任何规则,也不再照本宣科一行行写下来,而是完全凭心情写在任意位置,用任意大小任意语言写下任意句子。这些句子大多暴戾,充满对社会的不满,以及大量消极的态度和思想。好在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寓教于乐,她给我的留言至今仍放在博客的关于页里。我十分感谢她。
在本子上写字的习惯一直延续到大学。成年后我开始认认真真写字,买了几本硬皮 A5 笔记本,写日记和阅读圣经感想。就这么写了两本,字迹从仔仔细细到不拘一格,也就花了三年时间。字体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这些文字记录了青春懵懂时期的友情爱情、愤青思想和家国情怀。
以上是物理上的写字,更多的文字我习惯通过键盘记录。各种平台博客、从年幼到如今分为两个泾渭分明的时期。
起初喜欢打繁体字,因为当时认为这属于【正统】,以至于写在日记本上的也大多是繁体。纸上花里胡哨的繁体字现在读起来真是辛苦啊。另外我还喜欢打半角,所有的逗号、句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都用半角,这样看起来可以更节省空间。因此,我对于省略号(中二时期用省略号特别频繁)的使用有一种特殊癖好:打6个以上的半角句号,偶尔还会在最后加上两个斜杠【//】。现在看当时的文字就像一堆毛线团上爬着稀稀拉拉的毛毛虫。
随着年纪增长,我对于写字这件事越来越有【敬畏之心】,对于排版有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认识。博客和公众号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养分,其中优秀的作者和其排版潜移默化影响我。因此我的写字逐渐有了以下主要规则:
- 正式文章严格遵守中英文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部分情况例外);
- 英文句子结尾的标点符号后空一格再起新句子;
- 句子开头和结尾以外的中英文之间用空格区分;
- 中文句子用全角符号,拉丁语系句子用半角符号;
- 段落之间空一行(这个习惯来自对 Markdown 语法的认识);
- 引号使用【】或者 “” (我排斥直角引号);
- 严格遵循品牌或者固定词汇的写法(iPhone/iCloud/OneDrive/WordPress etc.)
以上这些规则大多数和中文文案排版指北相契合,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也是这篇文章。因为习惯了这套排版,加上自身有轻微强迫症,我在网上如果阅读到格式不符合的文章会相当难受,特别是用中文半角标点符号的、没有遵循固定写法为甚。但是自我的主管感受不能强加于别人,我只会专注于别人写的文字内容,毕竟那才是核心,排版不过是表面功夫,只是让人读起来更加舒适而已。
最早期我还要用 Windows Live Writer 把 WordPress 的文章排版的像 Word 一样,后来会用 Markdown 了,就决定把重心挪到内容上,而非花俏而无用的视觉效果。
符号上基本就解决个省略号的问题和引号的问题,其他的不想管。
Windows Live Writer 好古老的软件啊,似乎跟 FrontPage Dreamweaver 一类是同时期的。文章确实没有必要整得花里胡哨的,简简单单的文字舒舒服服。
学校出来后就再没写作过
非常严谨,十分不错,特别到位
段首没有空格和段与段有空格就不是标准的中文排版。
我没有说过那是标准的中文排版。
真的了不起,在小学和初中就能写小说了。。。牛。
小时候写的小说就是照葫芦画瓢,现在读起来稚嫩不堪入目。
那一般情况下输入法,打出来的中文符号是半角还是全角?一直没有在意过这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打出来的中文标点符号都是全角。全角符号占一个汉字的宽度,半角占半个。
怪不得,我有次总是感觉,我哪个符号怪怪的,搞半天才搞好
我用新本子,也是从第二页开始写。
总感觉第一页是要留给什么东西的,不想去写它
为啥不首行缩进
首行缩进一般用在纸质出版物上,个人觉得网络上没必要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