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仓颉

暑期观影

日志, 电影  ·  

这个暑期上映的电影,印象中是近十年来质量最好的一个暑期档。虽然也有不幸踩雷,但其他在影院观看的电影都达到甚至超越了预期。

碟中谍8:最终清算 Mission: Impossible – The Final Reckoning

《碟中谍8:最终清算》,这个系列的第八部,(也许)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部,距离第一部《碟中谍》(1996)已经过去整整三十年。尽管在第一部中,汤姆·克鲁斯也已经34岁,但是从电影里看,当年的他水嫩青涩,像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就像他在《夜访吸血鬼》或《壮志凌云》中那样。如今60余岁的他还在上天入海,维护着好莱坞老牌动作片的最后荣光。

阿汤哥确实做到了。在碟中谍7中我说,只要汤哥继续拍下去,我就会继续给他的作品买单。这次继续配置最高的 IMAX,运气好选到一个中间位置,感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商业动作片天花板。

在剧本层面,阿汤哥和编剧已经交不出比以往更好的故事了,所以第七部和第八部背靠背拍摄制作,其实讲的是同一个故事,同一个(几个)敌人,以及同样的高难度动作。第八部的节奏和剧本相对第一部要稍稍好些,文戏和动作戏分配相对合理,正常观影下来也没有出现像第七部节奏失控的情况。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然而电影中仍有明显的小问题。例如第一幕中,Ethan 与 Grace 逃亡的部分,一系列血腥的杀人场面中镜头对准的却是 Grace 从惊慌到故作镇定的脸,画外音展示 Ethan 在疯狂屠杀敌人,直到最终镜头给到其中的尸体胸口插着一把刀。后续的剧情处理是 Grace 因为惊吓而走不动路,Ethan 好几次回过头来喊醒 Grace。这个桥段显然是要制造笑料,但最终呈现的效果不但与电影整体沉重的氛围相违背,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过去七部电影对 Ethan Hunt 这个角色的塑造。

说到 Grace,这个角色在这一部正式成为最后一个“汤女郎”,在第八部的角色塑造比第七部更讨喜,行为动机都有了更合理的解释。然而再如何花精力塑造,仍旧比不过567以来的白月光 Ilsa 的角色魅力。很可惜,在第七部时 Ilsa 演员 Rebecca Ferguson 就决定不再续约,因此在第七部中才会以让人心痛的方式谢幕。

整个《碟中谍》系列中,从始至终都出现的角色,除了阿汤哥,就是 Ving Rimes 饰演的 Luther。这个角色在许多时刻都充当了冷静器的角色,是阿汤哥最为可靠的后勤,以及在危机时刻最能想出解决方案的智囊。可以说,没有 Luther,Ethan 便不可能一次次成功拯救世界。他也是 Ethan 良心的最后一道防线。在第八部中,Luther 以最悲壮的形式牺牲,他的牺牲给 Ethan 带来怒火和动力,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动机。

动作场景已经说累了,《碟中谍》系列就是整个商业片领域的天花板。这一部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幕中,Ethan 独自在深完成一项最危险的任务。这一段剧情是超现实的,普通人类不可能接近全身赤裸在深海中停留如此长的时间并且不受任何内伤。不过我对这一段有另外的理解:在以往 Ethan 面对的都是一个具体的反派,这个反派具有实体,Ethan 可以通过抓捕、杀死等物理方式解决这个敌人。然而在第七部和第八部中,Ethan 面对的“敌人”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实体”(entity),它既不存在又无处不在,唯一存在的物理实体是存在深海核潜艇中的“大脑”。作为一个人类(一个比较特别的人类),编剧也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让 Ethan 有方法打败这个敌人。在这一场戏中,Ethan 的敌人并不是这个不会反击的 Entity,而是人类对抗了数十万年的大自然本身。当 Ethan 氧气耗尽,在深海半空坠落半海底时,远景镜头的呈现就像一个人类胚胎缓缓坠落。Grace 作为母体的化身,也以接近赤身裸体的方式潜入海底拯救 Ethan。这场戏的景观和镜头语言以及 BGM 的表达,使得这段表演有了一定意义的宗教意味。

在《碟中谍》系列的世界观中,编剧创造的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宇宙,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外交政治处理等与现实几乎完全不同,例如第八部大量出现的美国总统,行为动机与现实几乎是反着来的。我想这是理想中的美国总统吧。不过电影是想象的艺术,观众也乐见在某个平行宇宙,事情都按照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电影中国家之间通力合作和信任,是多么美好的乌托邦啊。抛开政治不谈,在最后两部中,剧本强调了“人类共同对抗看不见的敌人,需要依靠人类的合作和牺牲”的线索。这部电影还有一个特点,是献给所有《碟中谍》系列粉丝的:在编剧的努力下,第七部和第八部串联起过去1、3、5、 6部电影的剧情故事,部分特定角色的再次出现会让熟悉的观众会心一笑。这是一个完善的收束,给了电影特别的圆满感。

在这个世界观里,Ethan Hunt 和他的 IMF 小组有一句格言:

We live and die in the shadows, for those we hold close, and for those we never meet.

现实中存不存在 IMF 我不太清楚,但是我知道历史上曾经存在或仍然存在这么一群人,他们为了理想,为了人民,为了所有素未谋面的人,把这句话活成了他们的墓志铭。

芭蕾杀姬 Ballerina

《疾速追杀》是我非常喜欢的动作片系列,自2014年第一部起,跌宕起伏的拍摄和制作历程,艰难融资后上映,迅速开创出动作片史上独树一帜的战斗风格。这个系列的灵魂,由我非常喜爱的演员基努·李维斯出演,其中打斗设计甚至是我少有的动作片拉片集。同一宇宙的外传电影《芭蕾杀姬》早在2017年就被狮门收购由沙伊·哈顿创作的剧本(也是后来《疾速追杀3》的编剧),当时正值《疾速追杀2》上映,随后2022年狮门宣布主演安娜·德·阿玛斯和其他制作组成员并开始拍摄,延期至2025年6月6日正式上映。

《芭蕾杀姬》的时长仅次于《疾速追杀4》和《疾速追杀3》,动作场面突出一个量大管饱。导演伦·怀斯曼曾经出产过一些优秀动作电影如《虎胆龙威4》(这是该系列最好看的一部)、《全面回忆》(2012),早期还参与编剧或监制过《黑夜传说》系列,这些经验使他对《芭蕾杀姬》的最终荧幕表现有相当加成。如无意外,这个宇宙会继续拓展,随着甄子丹的《凯恩传》立项、《疾速追杀5》官宣,《芭蕾杀姬》必然也会继续出续集。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不过作为一部爆米花动作片剧情并不是特别重要—

电影在国内上映的宣发口径是一刀未剪、未成年人谨慎观看,作为系列粉丝的我自然要去电影院现场观摩。观影正如宣发所言,保留所有血腥暴力镜头,有些镜头甚至比正传系列更加大尺度。近几年在国内院线能看到越来越多放开尺度的电影,总是一件好事,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全球电影行业都处在衰落期,出产的优质垂直作品愈发减少。全片观影下来,我十分满足,因为对这部电影有合理预期,并且对其期待集中在动作戏分和美术场景的表现中。

作为一部商业动作片,《芭蕾杀姬》延续了一般商业动作片的通病,也发挥了动作片应有的优点。优点方面,本片在动作设计上延续正传系列风格,主要依然是手枪和徒手格斗为作为主体,灵感武器也继承了正传中的想象力(fucking pencil 铅笔、书、马、头盔、龙息弹),《芭蕾杀姬》中则是手枪/刀具组合攻击、溜冰鞋和喷火枪(这个武器倒是致敬了《疾速追杀4》)。在场景调度、运镜和美术都没有脱离正传太多,冷峻的色调,都市霓虹风格以及冰雪火焰等自然现象作为美术表现的元素,在这部电影里都得到了优秀体现。

主角作为一名女性,在这样一部商业片里,没有卖肉,也没有刻意的极端女权主义表达(如《猛禽小队和哈莉奎因》),更没有违背物理规律强行强调女性比男性更强,而是借由剧中人物之口,光明正大表达出女性应该利用各种策略和优势,想方设法战胜比自己更强大的男人(Fight like a girl)。在剧情中也是如此,主角 Eve 在大量战斗场面中并非一帆风顺,作为出道不久的菜鸟杀手,尽管有复仇心理和天赋加成,在战斗中仍会受伤,也会被体格更大的对手扔来扔去,但最终总能找到战胜对手的方法,不论是利用环境还是其他武器。这大大加强了剧情的合理性(即使这是一部虚构且带有夸张成分的动作片)和观众对角色的代入感。

在角色塑造方面,女主角 Eve 有着完整的角色弧光。她从小女孩一步步成长为职业杀手,在面对一个小镇的杀手杀红眼后,面对满级大佬 John Wick 也毫无惧色,结果自然是被轻松打败多次,委屈的心理快要溢出屏幕。这也是观众第一次在 John Wick 以外的视角感受到这个角色的战斗力和压迫力,这是我觉得电影处理得特别好的地方:用前两幕篇幅表现女主战斗强悍,再用第三幕 John Wick 对 Eve 的完全碾压表现二者之间巨大的鸿沟。一方面认可 Eve 的成长,另一方面也完美保留用了四部电影建立的 Baba Yaga 威慑力(逼格),并且用非常合理的形式让 John Wick 对 Eve 网开一面(第二幕中 Eve 与 John Wick 有一段短暂对谈,是两个角色首次建立情感联结,也为后者放过前者埋下伏笔)。另外还有一个亮点,Eve 在结尾面对大 boss 的废话时没有圣母,而是一副“我就听你讲两句,讲再多就没礼貌了”的表情,如同《疾速追杀2》中 John Wick 对桑提诺那样,一枪爆头,干净利落。

其他角色塑造差强人意,例如大 boss 全片没有高光,仅仅在最后有一个让全场爆笑的桥段:在 Eve 在教团据点大杀特杀时对手下大声宣告,200多年来,没有一位伟大的王离开过他的王座,手下回复称,但 John Wick 也失去影踪。下一个镜头立马就是坐车准备逃跑状。Eve 失散多年的姐姐戏份太少,最终相认时动机变化过于生硬,下线又非常突然。“弩哥”在剧中的戏份也不多,但故事完整,也给予 Eve 足够动机:保护女儿。但是总全片效果来看,这几个角色基本都在充当推动剧情的工具人,少了点血肉。不过这始终是一部商业动作片,在剧作和角色塑造方面只要不出大问题就是优秀。

此外还有节奏问题,第一幕大量的文戏容易让人走神,尽管开场10分钟就有一场精彩动作戏,但是之后就是大量长篇的文戏,也许直到第60分钟开始才有其他动作戏。但好在从第一场正式动作戏开始,后面就没有停下来过,一直打到电影结尾。这就是一部纯粹的动作片应有的样子。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近期少有的优秀动作片,值得去电影院观看,特别是喜爱动作片或对其中演员有好感的观众。对从未看过《疾速追杀》系列的观众而言也不影响剧情,只需要好好享受一番电影本身。最后,我喜欢热心网友对安娜·德·阿玛斯饰演的 Eve 的外号:The Baby Yaga。

侏罗纪世界:重生 Jurassic World: Rebirth

垃圾电影!

F1:狂飙飞车 F1

《F1:狂飙飞车》向观众和整个好莱坞展示了什么叫做一部完整的、优秀的、雅俗共赏的顶级商业片。

这部由苹果主要制片、苹果和华纳共同发行的商业电影,踩中了一部卖座的商业电影应该有的所有点:优秀的演员(布拉德·皮特、哈维尔·巴登这两张脸足矣),优秀的配乐师(汉斯·季默大神),拉来了 F1 国际汽车联合会和 F1 传奇赛车手刘易斯·汉密尔顿作为制片人,甚至包含真实的2023和2024赛季 F1 锦标赛镜头。如此豪华的制作标准,加上一个不错的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基,《壮志凌云:独行侠》)和合格的剧本,你很难出问题。因此,这部电影截至今天砍下6.41亿票房,打入今年全球票房榜第五。

细究起来,这部电影对我这样的 F1 门外汉相当友好,对于铁杆 F1 粉丝也许并不那么友好。这部电影有许多超出合理范围的戏剧性演绎,如一个退役30年的天才赛车手如何在接近60岁高龄继续参加 F1 比赛并拿下名次,比如在电影数场比赛中那些擦边违例的行为是否违反塞车原则,比如结尾高潮的比赛部分开赛前前赛车手临时归队是否合理,这些对于电影本身都不重要,因为目标群体并不是来纠结这些规则的,而是想在两个多小时黑暗环境下,享受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速度与激情。

从这个角度出发,《F1:狂飙飞车》的表现堪称完美。电影的第一场比赛甚至不是 F1,然而在夜色和烟花的衬托下,仅仅一场比赛就让观众血脉喷张,无不期待接下来更加精彩的比赛。故事本身其实相当俗套和公式化,但公式化本身并不是问题,只要讲述了一个完整、逻辑上没有大毛病的故事,辅以优秀的特效和镜头表现,那么作为一部赛车主题商业片,把【赛车】这个元素讲好了,其他都不会影响观众买票。

赛车电影本身最大的卖点就是镜头表现和临场感。过往的优秀电影,如《极速风流》、《极速车王》,都是在现实故事取材,历史本身就有其有趣和戏剧的部分。这两部电影几乎是历史上最棒的赛车电影(速度与激情系列属于科幻片范畴),在剧本打磨和历史调研上投入了大量精力,最终产出如此优秀的作品。而《F1:狂飙飞车》走上一条新路,通过现实比赛镜头收集整理和再演绎一个架空故事,也同样产出为一个优秀的作品。说明观众在观影时,如能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巨大满足,故事是可以一定程度上做出让位的(但一部合格电影的底线仍然是讲述一个完整、逻辑没有大毛病的故事)。

电影第三幕的最终战,皮特饰演的桑尼·海耶斯身体有出现问题的迹象,大大拉高了紧张感和刺激感;最后一圈比赛,电影特地使用完整的赛车第一视角,屏蔽掉赛车引擎、轮胎摩擦地板的噪音以外的声音,完完全全沉浸在桑尼的驾驶过程中;甚至由于故事发展,此时在赛道上已经看不到其他对手,只有赛道和天空,以及超过 200km/h 的平均时速带来的呼啸而过的风声。在 IMAX 的规格下,这样的体验,在有生之年也不过寥寥数次。

长安的荔枝

大鹏已经是一位真正的电影人。《长安的荔枝》的本子虽出自马伯庸的原著,但大鹏自编自导自演完成了这部电影佳作《长安的荔枝》。优秀的改编、表演、摄影和服化道,用微观层面的小故事反映宏观的历史背景,展现出一段安史之乱前后的黑暗官场、平民众生相。

本子还是一股大鹏味。起手是大鹏最擅长的路径依赖:带有现代化元素的喜剧风格,到了第二幕逐渐混合喜剧和正剧元素,第三幕故事悲情化,再升华影射。这个结构本身没有问题,大鹏应用得当,再倾注足量对电影艺术的热情和对观众的尊重,以及日渐成熟的技艺,使得《长安的荔枝》完成度非常高。

电影中各个主要角色都完成各自任务,角色弧光趋向完整,同时没有损失对人物性格一致性的保持。从主角李善德,一个兢兢业业、现实主义的理想主义者,到他的好友白客饰演的苏谅,商人气息浓厚又有超越商人本身的江湖气,庄达菲饰演的岭南姑娘阿僮,善良、纯粹富有责任感;以及最让人惊喜的角色林邑奴,这些演员的精湛表演让观众能深刻投入故事情节中,并为这些角色共情。除此之外,刘德华的杨国忠、杨幂的嫂子和常远的宦官鱼朝恩等等的出色表现都值得观众为之鼓掌。

最使我感动的人物线是林邑奴。从蠢奴到林邑奴再到结局墓碑上刻着的林邑人,无不在表达李善德对其日渐增进的感情和友谊和从一而终的尊重,对林邑奴造成的影响,这些影响使得第二幕中林邑奴阵营的转变让人信服。很遗憾,直到林邑奴献出生命也未曾见到长安一眼。从始至终,这个角色妆造都是乞丐扮相,直到结尾演员表才惊讶发现,他竟然是《九龙城寨之围城》中信一的扮演者刘俊谦。这个演员有剧抛脸,他同时也是《潜行》中的年轻黑客。像这样戏路宽广的演员多多益善。

其次是剧本对李善德的塑造。与阿僮一样,他本身是一个极致善良纯粹之人,终生梦想就是为人民服务。他按部就班,一步步踏上仕途,然而从他进士起,社会的大染缸无可避免地开始作用于他。无论是他在工作中过于认真遭受排挤,还是被册封荔枝使成为背锅侠,都是当时官场最深刻最现实的反映。他甚至很荣幸成为荔枝使,无限唏嘘。在极端高压下,李善德从坚持原则,到一点点拉低下限,再到岭南无法只身阻止砍伐荔枝树,都是现实中随处可见的结构性压迫。电影见微知著,从小角色、小故事中精确展现宏观的无形铁拳,是马伯庸原著中精湛的叙事能力和大鹏出彩的改编能力共同铸造的。

第三幕中,李善德面对右相杨国忠当面质问,是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想必此时的李善德已经不在乎自己的仕途甚至生命,在当时极为被动的客场,他勇于说出这番话,是对这个角色最丰盛的补充,也证明经过几个月的污染,李善德也没有丢弃内心坚守的良知。讽刺的是,最后救下李善德的,是鱼朝恩送来的圣上赏赐给李善德的一串葡萄(或者其他水果,这不重要)。

圣上的一句话就是一条命,一个想法就是数不清的民众的命。

南京照相馆

这是近年来看过最沉重的一部电影。这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是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永远的伤痛,在2025年的现在仍在刺痛我们的心。

很难从电影技艺的角度去写这部电影。《南京照相馆》是一声呐喊,是一场记录,是一个刻在石碑上不会磨灭的印记,也是【勿忘历史,吾辈自强】的艺术性表达。每一个演员,刘昊然、王传君、高叶、王骁、杨恩又、周游、王真儿等等都贡献出生涯顶级表演。导演申奥站在中国人的角度,除了用这部作品表达外,在各类采访中都透露出那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的深刻理解;他在电影中借刘昊然饰演的苏柳昌之口,说出那句【我们,不是朋友!】,是每个中国人深埋在心里想要大声说出来的话。

好的电影就像一块巧克力,人吃了没事,狗吃了会死。


院线电影仍有几部想要观看,主要是《浪浪山小妖怪》和《捕风追影》。《罗小黑战记2》因为场外因素,我决定看线上版。原本此处有《东极岛》,考虑到导演黑历史以及当前风评,我决定拒绝吃屎。

# # # # #

《 “暑期观影” 》 有 7 条评论

  1. 林海草原说道:

    《南京照相馆》我已有所耳闻。与之相似的,我推荐你看《栖霞寺》,是南京该寺院时任住持法师自筹经费拍摄的基于历史事实的电影,同样让人震撼。

    • 陈仓颉说道:

      林老师好久不见!
      我检索到一部《栖霞寺1937》上映于2005年,相信是你所说的这部电影,已经加入待看列表。
      《南京照相馆》非常推荐。如果这个暑期只能看一部电影,我会向大多数中国人推荐这一部。

  2. ACEVS说道:

    好像换域名了。

  3. 1900说道:

    那天你说侏罗纪是烂片,我还是看了。
    嗯,是烂片。

    另外芭蕾杀姬全片几乎都在打打打打,没啥废话,但是剧情只能说勉强强了。

    其他的都是刚上院线的,还没出资源,等白嫖。

    • 陈仓颉说道:

      芭蕾杀姬好就好在全片几乎都在打打打打,观众就是冲着这个来的,打的爽就完事。况且有 John Wick 珠玉在前,芭蕾杀姬只要不出大问题就行。
      F1 和南京照相馆值得去电影院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