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笔记软件的使用感受
这两年是一头扎入笔记工具这个领域的两年,寻求各种软件如何与工作和生活结合,把它们使用出 “生产力工具” 的效果,以及达到 “让生活过得更有条理” 这个目的。这个念头不坏,但是过程中好几次差点过头,导致平衡打破,顾此失彼了。好在及时反应过来,意识到应让工具为我所用,而不是反过来让我为工具所用。
我能找到最早的笔记内容,要从大学时期学习计算机专业时算起。那时用着大名鼎鼎的 Evernote 和印象笔记,纳闷为何有两个账号,现在明白过来了,这是两套完全不同的体系。进入国内市场并不一定会使一个软件更加本地化、追求用户体验,这完全取决于开发团队的良心。
除了印象笔记,我还使用过为知笔记,这两者是我大学时期用得最多的笔记软件。我在使用为知笔记的过程中学会了 Markdown 语法,让我获益至今。但因为一些原因,我没有重度使用为知,而是后来在工作上用回印象笔记,我在印象笔记中存有大量跨境电商相关的笔记,从网络上剪藏的文章到上课笔记和公开课照片,以及工作日志和较为敏感的信息,几乎囊括所有工作相关。
这些笔记对我起到非常大的帮助,因此我充了几年的会员。那时候的印象只有免费账户和标准账户,现在再次打开印象笔记的账户页面,已经多了高级账户和专业账户,想必未来还会继续增加。除此之外,软件日益臃肿,广告越来越强奸用户的眼睛,直到2020年,我实在受不了印象笔记糟糕的使用体验,开始寻求另一个更加合适的地点存放我的笔记。
notion 和 teambition
首先我找到的是 notion。这个软件在笔记圈子内大有名气,甚至一定程度上出圈了。另外一个有相同现象级的软件是 Roam Research,不过高昂的售价和学习曲线没有让我想去学习的欲望,于是学习使用 notion。刚开始接触 notion 的几个月,它几乎成为我记录的全部,不管工作还是生活上有什么内容都一股脑扔进去,博客草稿箱里还有一篇文章叫做《人生苦短,我用 notion》。显然我没有也不打算继续完成它。当时虽然只有英文和韩文,网络连接不稳定,不能离线本地,但不影响我的使用。不过这个时期我没有把握到 notion 的精髓:block 和 database,而是把 notion 用成了另一个印象笔记,最终上面提到的缺点(加上极不方便甚至不可行的导入导出)成为我不再重度 notion 的原因。
工作上强烈的需求使我不能停下记录的脚步,我看到 teambition 被阿里收购,同时做了全面的本地化,我成为第一批改版后的 teambition 用户(参考博文)。他的项目模块可以区分工作和生活,又从这个时期接触到 all-in-one 这个概念(现在回头看,这是一个相当不好的概念),开始着手把所有东西丢进去。至此我已经在好几个笔记软件之间转移数据,这浪费了许多没必要的时间。teambition 同样因为其仅 web 端的限制,无离线本地和时不时出现的小 bug 和掉线,以及阿里大量的黑历史,我开始理性地思考我需要的一个笔记软件是怎么样的,有什么刚性需求,有哪些不是必要的。
经过大量重度使用几个笔记软件后,我清晰认识到自己的需求:本地离线,纯文本通用格式,方便的导入导出,多平台同步。
Tiddlywiki 和 Obsidian
2021年3月我接触到 Tiddlywiki,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从哪里得知这个神仙应用了。它的理念十分迷人,Tiddlywiki 官网中的哲学:记录和组织所有信息使其将来可重复使用;记录信息的价值与其重复使用的难易程度成正比;把信息切割为最小的有意义单元,并且重新建模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提供新的价值。具体体现在应用本身,即原子化笔记,用标签关联,再灵活结构化。除此之外,Tiddlywiki 是开源且完全免费的,作者和社区从04年一直开发迭代到今天,去年12月版本号更新至 5.2.1,是笔记软件里的常青树,在笔记圈子里有一定数量的拥趸。国内也有几位大佬做出大量贡献,贴在文章结尾。
我从 Tiddlywiki 学到了不少。我不再纠结于 all-in-one 的想法,而是用好每一个手上的工具,即是发挥工具的优点,忽略它的缺点,并通过其他工具来弥补。我开始个性化自己的笔记软件,这是在印象或者为知做不到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学到了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笔记,第一步链接(正向链接,和与之相伴的反向链接),第二步溯源,把笔记的来源也一并记录,也就是一直应用至今的一元笔记法:以时间轴记录所有内容,时间戳作为索引;记下任何想要记下来的内容;通过链接关联;时常回顾并整理。这一点是我在用 notion 时没有做到的,当时我只是建立了一个 database,然后使用 calendar 视图,把记录放在每一个日期格子里。这样的结果是,时间一长,既不方便回溯,也不方便整理,等于是做了一段时期的无效输入。还有一个更关键的一点,即抛弃剪藏,用自己的语言记录所有笔记,这是费曼学习法的核心之一。
接下来又认识到 Obsidian。不过我不是一开始就使用 Obsidian 作为长期笔记软件,而是在 Tiddlywiki 和 Obsidian 之间互相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发掘各自的优缺点,以及我能否适应这些因素。为此我有一篇笔记:Tiddlywki vs Obsidian,里面列出了两者所有优缺点和共同点:
- Tiddlywiki 默认单页面信息量/笔记数量相比 Obsidian 更多,方便笔记之间跳转;Obsidian 支持笔记多窗口,自由排布
- Tiddlywiki 可以不依赖任何软件运行,本身就是一个简单的 HTML 文件,而 Obsidian 还是一个 Markdown 编辑器,可以在不打开软件的情况下增删改所有笔记
- Tiddlywiki 的编辑器较为局促,写作空间没有 Obsidian 敞亮
- Obsidian 的标题和列表缩放功能是我的刚需,Tiddlywiki 缺乏这个功能或者需要插件辅助
- 两者都是全平台,社区强大氛围好,但 Tiddlywiki 免费开源,官方不提供任何付费服务,纯粹的用爱发电项目,而 Obsidian 免费但不开源,官方提供付费同步和发布服务
- 两者均开放,故支持各种不同的同步/备份方式,不受软件本身限制
- Tiddlywiki 基于 wikitext (方言)语法,Obsidian 基于 Markdown,前者的表格表现形式比后者稍好一些
- Tiddlywiki 自带单个笔记加密和整个笔记本加密功能,Obsidian 原生不支持加密功能(本质上是管理本地文件夹)
在这个期间,从少数派和部分知乎文章里接触到 “PKM” 和 “工作流” 之类看似高级的概念,把自己搞糊涂了。经过一年想明白,方法论只是方法论,不能转化成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也仅仅是方法论,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提升自己的即使是野路子也是好理论。
Tiddlywiki 自带一个新建 Journal 笔记的功能,新建后自动以日期命名,并且带一个 Journal 的标签。这是我使用上述提到的一元笔记法的起始,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后面用过的所有笔记软件里,这个在其他的笔记软件被称作 Daily Notes。
Trilium
我短期用过的 Trilium,和 Tiddlywiki 类似,由个人开发者开发维护,开源免费,数据保存在数据库文件里,跨平台并有多种同步方案。Trilium 的风格更理工,你可以从老版本的 UI 里看出一点冷机械工业味,我特别喜欢这个味道。它有别于其他笔记软件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文件夹即文件,逻辑上有文件夹的形态,实际上文件夹本身也是一个笔记文件,同时能记录笔记和列出这个文件夹内所有笔记;二是可克隆目录树,即同一个目录可以出现在不同的父目录下,此处修改,彼处同步,类比像 notion 的一个较新功能 sync blocks,不过我对这个没有需求,不知具体体验如何。另外还有一个贴心的小细节,例如 Daily Notes 中会显示当天修改过的文件,其他软件里暂时没有见过这个功能。
不继续使用 Trilium 的原因有几点,一是部署服务端对我而言有些困难,尝试几次均未成功,便不能在移动端同步我的笔记内容;二是软件体积有些大,portable 模式转移也不方便;三是文件存储在数据库里,不能做到在多台设备同时修改一个文件。我对此有需求(所以 Trilium 和 Tiddlywiki 都被排除了,反而 notion 能很轻松地做到这一点,毕竟后者是纯云端笔记);四是笔记数据(.db 数据库文件)保存的位置不能方便地选择调整。Trilium 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笔记软件,只是由于上面提到的这些原因不适合我,所以没有继续使用下去。
如今我的主力笔记软件是 Obsidian,一个正在慢慢从笔记软件发展为插件平台的资源管理器,满足了我几乎所有的笔记需求,开发者更新频率很高,也有很热闹的英文和中文社区,大量插件开发者给这个软件注入灵魂。我因为对移动端的强需求,只有赞助者能获得早期移动端安装包,于是在21年5月赞助了 Obsidian 成为一个 Insider,也因此能提前用上全平台的内部版本,换言之是做小白鼠,也算是为社区做了一点微小的贡献。
另外还有些笔记软件使用时间或长或短,没有获得足够的体验,却因为某些原因让我没有继续使用下去的,就不展开说了:Joplin,思源笔记,myBase,logseq,OneNote,有的很优秀,有的快要死去,有的还在茁壮成长。篇幅已经很长,想详细说说自己的笔记心得,但会使文章显得过于臃肿。下次一定。
Tiddlywiki 和 Obsidian 相关:
- 用TiddlyWiki替代Notion和EverNote作为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 使用 TiddlyWiki 打造轻便个人 Wiki 知识库
- TiddlyWiki 折腾记录——云端部署
- 玩转 Obsidian 01:打造知识循环利器
笔记相关:
Youtube NickMilo 的视频:
在我使用笔记的十来年中,一开始和其他用户一样使用evernote,积累了许多笔记。到后来限制容量和限制登录设备,及各类广告后,逐步退出。现使用 Joplin+腾讯s3 桶,从 evernote 下车到 乔普林上传很容易。直接导出导入可以。使用习惯也比较相关,我没有太强烈输出文章的需求,平时会把各类信息都电子化,上到房产银行卡流水记录,下到家用产品各类发票说明书,更多记录的是日常旅游、家庭亲子的照片和孩子的 学习成长过程。家里每个人都有一个【目录】,几乎所有电子设备上都可以打开查询编辑同步。虽有各类小毛病,但确实帮助了我很多。
中间也使用过 N\ob\logseq 等,综合几个强需求(本地存储数据在手、粘贴上传图片不会另生成一个文档、不是太重、容易下车)和使用习惯,还是认为乔普林最好用。
Joplin 的多平台、免费开源、多同步方案和数据库离线本地存储确实适合大部分用户使用,我更多追求纯文本数据、软件/数据分离、笔记之间的关联这些功能。因此我选择 Obsidian 和 TiddlyWiki 以及类似软件
算半个 Obsidian 玩家吧,用了一段时间了。最近接触到了 TiddyWiki,理念确实很出色,符合我的需求,但是这个编辑界面我看着实在是太难受了……很好奇有没有结合二者优点的软件。
这两个软件我都非常喜欢,两者都有十分独特又使我离不开的特性,也找寻过结合二者优点的软件,但据我了解并不存在,因此目前两者加上其他笔记软件并用
obsidian感觉不错,现在在逐步将内容切换到这上边
也是尝试过了许多笔记工具,目前在用 Neovim+wiki.vim+VOom
这三个都是第一次听,你肯定特别喜欢 vim
Obsidian 也有 vim 模式,但是我习惯了在命令行下用 vim
Trilium 用着还行,主要就是可以自建服务端,没有好用的移动端是真难受,然后服务端部署曲折,升级曲折。。
Trilium 非纯文本,有时候看源文件的时候有点难受,移动端确实是不好用,作者也没有动力继续开发移动端。
哈哈网络的世界实在是太小了,在搞十年之约的时候看见了你的博客,然后开始研究电子笔记的时候也看见了你这篇文章,然后加入链接者计划又看到了你以及你的数字花园,不得不感叹网络何其大却又何其的小。
哈哈哈哈,这说明我们的兴趣点极其相似。我也在连接者计划里看到你啦
喜欢尝试
尝试过很多笔记软件,包括开源自托管的,最终选择了onenote,已经用了几年,主要是全平台方便,背后有微软这个顶级金主没有广告,虽然偶尔同步有延时,绝大多数情况下还不错。
OneNote 曾经也是我使用比较重度的笔记软件,背靠大厂却是个弃子,还有中文字体问题很头疼,到后来微软直接砍了系统默认的本地版替换为纯在线 365 版,我便不想继续用下去了。另外就是保存的内容并非纯文本(是好事也是坏事)
看过这篇文章,打算去尝试下。博主的主题看着舒服,自己做的么
WordPress 的默认主题 Twenty Sixteen
一直都养不成做笔记的习惯,一直都想养成这个习惯
从打开记事本记下每一件重要事情开始
笔记用过OneNote和Notion、Typora。
现在就只用Notion规划生活学习的安排,用Typora记具体的笔记。
我用單文件tiddlywiki和需要服務器的wordpress,這兩個就足夠了。
我覺的博客網站用作筆記也挺不錯的。而tiddlywiki開源穩定,手機上用也沒有問題。
博客网站用作笔记我也尝试过,也就是用 WordPress,但是因为天然是为了发布博客而设计的程序,用来做笔记总感觉哪哪都不对。
我当前状态是 TiddlyWiki + Obsidian 一起使用,各自解决一个场景,基本上满足了我的笔记需求。
对比的这几项,竟然一个都没有听过 😂,真是每行深入了解些,都能发现个新世界
哈哈,还是习惯用markdown,因为公司只有内网。
我也是转了好多圈。目前弄出了一个逻辑:
需要汇总统计,有数据逻辑的,用 Notion,
需要临时来一笔的,就 Roam,
最后写长文,就 Obsidian。
我从 all-in-one 解放后,现在也有了同样的逻辑,但是软件不同,分别是 Excel,flomo,obsidian/trilium。
Office 套件是工作时用的最多的东西,每天大量的时间耗在上面,这个是打工人的无奈。
Flomo,我一度深度使用,也帮忙推广很久,但是现在自己反而用得少了,说不上来为什么,就觉得它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也很难做为我所有信息分发的枢纽(我一度是这么想的)。随手的东西,有太多地方可以去,或者一步到位,或者其他软件,说实话,我挺喜欢这种小而美的软件,但它少了一个我觉得「不可或缺」的点,这个点是什么,其实我自己也没想清楚。所以就变成了,我总是偶尔拿出来用一用,但是用了两天,就无法坚持用下去。
OB 其实是作为 Ulysses 的备用品存在的,但是因为本地啊、全平台啊,不那么难看的主题吧,目前成为我写长文的首选了。
flomo 最大的痛点一个是导出,7填导一次倒无所谓,但是只限制 HTML 格式,连纯文本都没有,这样的情况下记录时标签和链接就基本失去意义;另外一点是每一条笔记都只有内容(content)没有标题(title),这也是个很奇怪的地方,其他任何一个笔记软件至少有一个 title 作为唯一标识符。总体而言,就是 flomo 既不够大,也不够小,他的位置确实尴尬。更不用说为他支付订阅费了。
没错,你说的这个是个更大的问题,我之前试着用它的插件导出得到看的电子书笔记,基本上搞出来之后效果是一塌糊涂。我想来想去,它只能做一个大盒子,杂乱无章的那种,想起来了就写一笔。谈不上系统化。
它其实也是自己一套语法规则。我的 VIP 应该还有好几年,因为最早的时候发了个文章,被转载,不少人通过我的链接订阅了。
我现在确实很喜欢 Roam,目前「笔记」一类的内容作为主力软件。它确实是一个可以帮助我整理和思考的软件。虽然我付费了,但是 B 站有白嫖视频,强烈推荐去试用一下。
本地离线,纯文本通用格式,方便的导入导出,多平台同步。
这点说的很对。
ob我觉得越来越花哨了,门槛可能高了下。
我推荐vnote,国人开发,免费。自己用onedriver或者其他同步软件达到同步。
目前用为知和vnote,主要为知迁移出来太麻烦了(需要手工迁移)
Vnote 像一个开源版的 obsidian。obsdian 的基础版本还是不花哨的,得益于热情的社区和越来越多牛逼的插件,obsidian 不花哨也不行,现在已经“平台化”了。
说到为知就来气,我12年开始用为知,markdown 语法都是在上面学会的,后来换了笔记软件想迁移,结果提示我会员已到期,不能同步或创建笔记。
我最近在用teambition,虽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总体感觉也还行
在用teambition做笔记的同时,也用teambition作为待办软件了
teambition 一直不错的,如果忽略掉那些小 bug 的话,当时确实帮了不少忙。移动端还有提醒功能也不错。
teambition 原来有个云盘,后来独立出来变成现在的阿里云盘了,感觉挺好的,比百度不知道高到哪里去
确实,teambition总体感觉挺好的,但是总有一些细节不尽人意,希望慢慢完善吧。。。
我目前是把他作为待办、计划、笔记的集合了😂
我又放弃了,我发现我过度追求工具本身而不是记录了
关于tiddlywiki,
tiddlywiki使用nodejs版的,或者直接用 太记 版本,可以编辑每个单独的笔记文件。
tiddlywiki最独特的地方其实在于结合元信息(标签、自己设计的field值)组合信息自动化处理(筛选表达式),以及低代码(简化编程所需的代码)可以相对容易地实现自己的功能需求。
另外再加上插件生态就很不错。
可惜,现在各种软件插件之间是不通用的,如果有一些标准,可以让各个软件间的插件通用的话,就没有各种烦恼了。
参考:https://blog.l0v0.com/posts/afa065b7.html,https://keatonlao.github.io/tiddlywiki-xp/,https://zhuanlan.zhihu.com/p/140473235
TiddlyWiki 优点总结太到位了哈哈哈哈。
我过去几天尝试了 node.js 版本,但是我这方面的知识过去匮乏,只能实现本地无脑一键安装,我的需求中有一项是多平台同步,同时我有一个小服务器,但是不能很好地完成 node.js 版的搭建和使用(已经查阅过许多文章,但仍未成功)。所以目前还是使用最原始的单文件模式进行同步的。
另外 node.js 版失去了一个文件走天下的潇洒。
目前notion是沉淀下来的知识库,飞书文档作为日常的云文档
嗨,tw是从我那看到的吗,贴个链接https://fspark.me/archives/TiddlyWiki-Deploy-To-Server.html
TiddlyWiki看起来折腾,其实是一种不折腾
Obsidian确实是纯文本数据自有,但文档间的关系和各种衍生语法已经让它的md俨然成了种方言,Obsidian一死就难以解析,笔记是“活”的。
Obsidian吵了这么多年了:https://forum.obsidian.md/t/open-sourcing-of-obsidian/1515,实际上自它宣布闭源以来它就已经死了
TW中文社区这些年在慢慢起步:
中文社区文档 https://tw-cn.netlify.app
插件源:https://tw-cpl.netlify.app/
如今挂在网上,无需任何app,所有端都可以自由访问,TiddlyWiki或许生来就是为此吧
有空我可能会开篇博文简单聊聊
是的,你的文章是我一开始学习时拜读的文章,我在下方有留言,忘记贴近正文里了,抱歉。
关于 Obsidian Markdown 方言的问题,我通过不使用官方语法以外的语法来解决,最大程度保持笔记文本的可用性。在这个情况下,即使 Obsidian 死了,笔记本身也还有可读性。
我并不认为 Obsidian 因闭源就会死去,相反,他开放的插件平台让他有无穷的生命力。
TiddlyWiki 的中文社区我一直在关注着,爱好者QQ群我也在内,中文社区的大佬们一直在做贡献,万分感激。
即使现在主力已经是 Obsidian,不过我还没有完全放弃使用 TiddlyWiki,它的哲学实在是太迷人了。
非常期待你的下一篇 TiddlyWiki 文章😝
其实我看过不少,或者说很多效率软件的文章,你提到的 OB 的问题,我看到的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是,自己有一套自己的兼容 Markdown 的语法规则,本质上,它转移到 TXT 纯文本,还是各种复杂 Markdown 文本,都不影响我们的理解,而且我现在的感觉,其实我每天真正自己会记下来的东西,并不多,或者说很少。
我是一直想尝试 TiddlyWiki 的,也试过很多很多次,但是结果和你一样,我只能在本地搞一搞,终是没弄懂怎么在网络上部署。
做笔记还是喜欢传统的纸笔,就是有点慢
效率时代,纸笔确实稍显慢了。不过在对效率没有那么高的要求时,用纸笔的感觉是相当踏实的,就像大学时把日记写在本子上一样。
teambition、印象笔记、有道笔记都用过,现在软件越来越人性化,有时索性就一种更好管理
类似的经历,而我最终停留在了org-roam
硬核玩家啊
一直用有道笔记,就是简单记下生活的流水。。。
我刚刚上了一下有道云笔记,发现有个通告,提示在去年清理了一波18年以来用网易邮箱未登陆过的账号。赶紧登录旧帐号看看,笔记都还在,竟然没有被清理。
同Obsidian的长期用户,从最早0.5就开始用了。
最近有冲动想折腾logseq了。。
好早期用户,快两年前了。我满打满算也就用了接近一年的 obsidian,中间还穿插各种不同的笔记软件。
logseq 好像可以直接打开 obsidian 的库,但是可能会有污染
我现在是obsidian写日记,tiddlywiki写待办清单
这两个都是好软件,两者都可以实现日记和待办清单功能
目前主用使用云文档之类的同步,笔记类的软件用的不多,主要用过有道云笔记。
知识管理不是刚性需求,云文档能满足也可以,我的部分工作上用金山文档。
爷爷,你关注的博主更新了!
好好看文章!